在全球化教育背景下,K12英语教学已从单一语言技能传授转向“语言+内容”的融合式学习。TESOL(Teaching English to Speakers of Other Languages)教学法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、注重语言应用场景的构建,而CLIL(Content and Language Integrated Learning,内容与语言整合学习)模式则通过学科内容与语言学习的有机结合,实现“用语言学内容,在学内容中练语言”的双重目标。二者的深度融合,为K12英语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,既能提升学生的学科认知能力,又能强化其英语语言运用素养。本文将从CLIL模式的核心要素出发,结合具体教学案例,解析TESOL教学法在K12英语课堂的实践路径。
一、CLIL模式与TESOL教学法的契合点:理论基础与核心要素
TESOL教学法的核心在于“语境化”“互动性”与“差异化”,主张通过真实的语言情境、多元的互动活动和个性化的教学策略,帮助学习者建立语言应用能力。而CLIL模式以“4C框架”为核心——Content(内容)(学科知识与技能)、Communication(沟通)(语言互动与交流)、Cognition(认知)(高阶思维能力培养)、Culture(文化)(跨文化理解与对比),这与TESOL教学法的核心理念高度契合。
在K12英语课堂中,二者的结合需把握三个关键原则:一是“内容优先,语言为辅”,学科内容是学习的载体,语言是获取内容的工具;二是“语言支架与认知挑战匹配”,根据学生语言水平提供适切的语言支持,同时保证学科内容的认知难度;三是“互动驱动学习”,通过小组合作、项目式学习等TESOL经典活动,实现语言与内容的同步内化。
二、TESOL+CLIL的K12课堂实践路径:四步实施框架1. 目标分层:明确“内容目标”与“语言目标”双维度
在课程设计初期,需结合K12学科课程标准(如科学、社会、艺术等)和TESOL语言能力指标,进行目标分层。例如,针对小学五年级“自然科学”主题“生态系统”,内容目标可设定为“理解生产者、消费者、分解者的关系”,语言目标则可设定为“能用英语描述生物间的食物链(如‘Grass is eaten by rabbits.’)”“掌握因果关系连接词(because, so, as a result)”。目标分层需避免“语言目标凌驾于内容目标”的误区,确保学生在掌握学科知识的过程中自然习得语言。
2. 内容整合:选取生活化、趣味性的学科主题
CLIL模式的有效性依赖于学科内容的吸引力。TESOL教学法强调“学习者中心”,因此主题选择需贴近K12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点。例如,初中阶段可选取“校园垃圾分类”(结合生物与环保学科)、“节日文化对比”(结合社会学科),小学阶段可选取“植物生长观察”“厨具安全使用”等主题。内容呈现形式需多样化,可结合图片、视频、实物教具等TESOL常用教学资源,降低语言理解门槛。
3. 活动设计:融入TESOL互动策略,搭建语言支架
活动设计是实践路径的核心,需将TESOL的互动策略(如TPR全身反应法、任务型教学法、合作学习法)与CLIL的内容探究过程结合,并为学生提供“语言支架”:
输入支架:提供图文结合的学科词汇表(如“producer-生产者”“decomposer-分解者”)、句型模板(如“To understand ___, we need to know ___.”);
互动支架:设计“拼图式学习”——将学生分为小组,每组负责探究生态系统的一个环节(如生产者组、消费者组),再进行小组间信息整合,用英语汇报成果;
输出支架:通过“思维导图+英语描述”“科学实验报告填空”等形式,引导学生用语言梳理学科知识。
4. 评估闭环:采用“内容+语言”双维度评价
TESOL+CLIL的评估需突破传统语言测试的局限,采用“过程性评估+终结性评估”结合的方式。过程性评估可通过观察学生小组合作中的语言互动、学科任务的完成情况(如实验操作、思维导图绘制);终结性评估可设计“双语学科小报”“英语主题演讲”“学科知识问答竞赛”等形式,既评价学生的学科内容掌握程度,也评估其语言运用的准确性和流畅度。例如,在“生态系统”单元结束后,要求学生用英语制作“校园生态链”小报,既考察对生物关系的理解,也评估英语书面表达能力。
三、实践案例:小学三年级“艺术+英语”CLIL课程设计案例主题:Colors Around Us(我们身边的颜色)1. 双维度目标
内容目标:认识三原色(红、黄、蓝)与间色(橙、绿、紫)的混合规律;语言目标:掌握颜色词汇(red, yellow, blue, orange, green, purple)、祈使句(Mix...and...)、感叹句(It’s...!)。
2. 教学流程与TESOL策略融合
热身环节(TPR互动):教师说颜色词汇(如“Touch red!”),学生快速触摸教室中的对应颜色物品,激活已有语言知识;
内容探究(实验+语言输入):发放颜料、调色盘,引导学生动手混合三原色,教师用句型支架提问:“Mix red and yellow. What color is it?” 学生用“It’s orange!”回答;
小组合作(任务型学习):小组合作完成“颜色魔法画”——用混合后的颜色绘制一幅画,并标注每种颜色的混合方式(如“Green = blue + yellow”);
成果展示(语言输出):每组派代表用英语介绍画作:“This is our picture. We mix blue and yellow to make green. It’s a tree!”。
3. 评估方式
过程性评估:观察学生实验操作的参与度和小组合作中的语言交流情况;终结性评估:根据“颜色混合规律掌握度”和“英语表达准确性”对画作和展示进行评分。
四、实践挑战与应对策略
在TESOL+CLIL的实践中,K12教师可能面临“语言支架设计不足”“内容与语言进度失衡”等挑战。对此,可采取以下策略:
语言支架动态调整:根据学生课堂反馈,实时简化或丰富句型模板,例如对语言基础较弱的学生提供“____ is ____.”的简单句型,对基础较好的学生拓展为“ When we mix ____ and ____, we can get ____.”;
跨学科备课协作:与学科教师共同备课,明确学科内容的重点难点,避免因过度关注语言而弱化内容学习;
利用TESOL资源库:借助TESOL国际官网的CLIL教学资源(如 lesson plans、词汇表模板),提升课程设计的专业性。
TESOL教学法与CLIL模式的融合,为K12英语课堂开辟了“语言学习与学科发展”双赢的新路径。它不仅让英语学习从“孤立的语法词汇记忆”转变为“有意义的内容探究”,更培养了学生的跨学科思维和国际沟通能力。未来,K12英语教师可进一步深化二者的实践融合,结合不同学段、不同学科的特点,设计更具创新性和实效性的课程,助力学生成为“语言能力与学科素养兼备”的全球化学习者。
TESOL中国官网:www.tesolgov.com
了解更多课程信息和最新开课信息
TESOL客服微信:13011180737
总部电话:010-68866686
企业邮箱:contact@TESOLinchina.com
学员服务邮箱:ivy@tesolinchina.com